
“黄河和平,世界和平”。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前提。山东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,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后方生态修复攻坚战。谁能想到,如今素有“国际鸟类机场”之称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竟因互花米草的入侵而面临着湿地生态链的断裂?
“十四五”期间“计划”,一场完整的生态“反击”在这里发生。300口油井全部拆除,对湿地进行“缓解”,精准砍伐互花米草13万亩,对湿地进行“去癣”,平均每年为湿地持续“注入”2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。如今,这片淡水湿地已是维护良好的淡水湿地。 占地 30 万英亩的“宜居区”,栖息着 1,633 种野生动物和 685 种植物。每年有200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。 2024年7月,东营黄河口候鸟保护区荣获“世界自然遗产”金字招牌。
生态系统修复绝不局限于河口湿地,而是延伸到山东省黄河流域的各个角落。肥城古城位于山东省中南部低洼山区,曾经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废弃农田。d 由于耕地倾斜和浅土层破碎化。 2024年,在黄河流域坡地农地治理工程支持下,通过缓坡、改良表土、配套建设排灌设施等建设坡地3594亩,实现“沟渠不流水、山不流土”的目标。山东省已连续四年实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“十大行动”,从黄河三角洲到山东省中南部丘陵,连续八年加强对“绿盾”自然保护区的监管。流域内国控区优质水体比例连续四年保持在90%以上,黄河干流水质稳定在二级e 连续九年。
生态改善的同时,产业转型的“绿色引擎”也全速运转。作为传统工业大省,山东省深知,黄河流域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必须突破“化工依赖性强”的瓶颈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山东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,培育新兴产业群。在济南市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,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崛起,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山东还利用沿海优势,大力发展风电、核电、海上太阳能等陆上新能源和海同时进行。投资金额超2100亿元,他们正以“追光追风”的勇气抓住能源转型机遇。
山东省保障了全国1%的水资源和8%的粮食产量。黄三角盐碱地重生为“新粮仓”的奇迹中,培育出了耐盐碱的小麦、大豆新品种,让曾经的“贫瘠之地”长出了“金耳朵”。
黄河的管理从来不是一个省、一个地区的问题。山东省在消除区域壁垒方面发挥了“龙头”作用,为保护省外母亲河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山东省创建“山东豫赌”大省。这是首个国际生态补偿,并与河南省签署横向补偿协议,继续主力进入山东省的黄河水质达到二级以上,这一创新实践实现了“上游保水、下游效益、上游治污、下游减负荷”。如今,这一经验在山东省多个区州全面推广,不仅实现了省内地市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全面落实和支付,而且辐射引导河南、山西、陕西三省签署补偿协议,推动横向生态保护全面一体化。黄河干流补偿机制。从鲁豫“对赌”,到黄河沿线省区“共舞”,山东以实际行动推动创建同甘共苦的“生态共同体”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成效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、福祉、安全感的体现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山东省将黄河安全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,共享黄河治理发展成果。 2021年,山东省兑现了“让沿海地区人民与洪水抗争”的承诺,60万人永远告别洪水,实现了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梦想。 “搬家”就是“过好日子,发财致富”。山东省将按照“三农兴业”的思路,发展沿海地区特色产业。在东明县肖镇韩陵园新村,村民杨美玲每天都到村里致富的作坊里上班。衣服h产品远销欧美,并把“谭地区人在家致富”的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。莒城县六合新村羊毛地毯加工、高青县木里镇富硒瓜果蔬菜种植、东营市监利区杨庙社区黄河文化旅游项目等,成为富民的“新主角”。
在重要的治水通道东平湖,老虎区南排洪工程的建设,使排洪能力由每秒21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450立方米,使2.93万人彻底摆脱了洪水威胁。 “十四五”以来,山东省每年治理中小河流500公里以上,修复加固病险水库、船闸894座。与“十三五”规划相比,受洪水影响的人口、房屋被毁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了95%、98%和96%。
一条河在流淌,幸福在其中流淌。从黄河入海口的万鸟飞翔,到山东中南部梯田的葱郁,从传统产业的百花齐放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崛起,从省际生态合作到河滩地区人民安居乐业,齐鲁大地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,影响着发展逻辑、地区命运、民生福祉。 其人民的反应,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反应。奔向黄河“十四五”!
站在新的起点上,山东省将展现长久以来的坚韧,与黄河流域各省份一起,继续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合唱团,让飞蛾扑火洱河永远造福于人民。
来源:闪电新闻 编辑:阮尚惠 编辑:林月梅 审稿人:黄鹏伟 主编:董光强
地理评论专线 快讯新闻评论栏目